大山深处藏千亩古茶园,堪称“广州瑰宝”

大山深处藏千亩古茶园,堪称“广州瑰宝”

9阅读 2022-07-21 07:56 快讯

从广州城区向北迤逦而行约36公里,便驶入素有广州“北大门”“后花园”之称的花都。行走其中,你或在源远流长的祠堂故居中细嗅历史人文之深厚,或在繁花似锦的绿水青山中体验自然生态之多姿,或在灰塑山歌中感受独具风韵的地方民俗之奇特……但是,花都就像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每一次登门造访,每一次故地重游,都会有新的惊喜和发现。


刚从古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茶叶。

寻觅青山碧水,点亮最美花都。在花都最北部梯面镇的大山深处,静静的隐藏着一片高达一千多亩的原生态古茶园,这里群山怀抱,环境清幽,勤劳质朴的茅輋村村民一边唱着浑厚明亮的客家山歌,一边熟练地从茶树上摘下嫩绿的芽头,书写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为什么千亩古茶园隐藏在大山深处鲜为人知?村民采摘的古茶味道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茅輋村,走进这片神秘古茶园。

曾是著名茶叶产地1斤茶可换30斤大米

七月盛夏,烈日当空。从梯面镇往北行驶,记者逐渐进入花都北部山区。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蜿蜒而上,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和植被,令人赏心悦目。道路在林海间不断往丛林深处延伸,仿佛一眼望不到边际。就在车一边行驶的过程中,梯面镇相关工作人员打开了“话匣子”,给记者详细介绍起来。

梯面茅輋村古茶树。

“古茶园位于红山村西面的茅輋自然村,茅輋村海拔322米,是花都海拔最高的一条自然村。听当地村民介绍,洪秀全的部分先祖葬在茅輋群山之中,每年清明时节,年幼的洪秀全都会和家人一道来此祭拜先人,顺便到茅輋村村民家中品尝当地山茶,现在茅輋旧村口的古树、石凳、石桌,据说就是洪秀全品茶的地方。”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鸦片战争前后时期的广州也是著名的茶叶产地,据重刻道光版本《广东通志》记载,广州当时盛产茶叶,比较著名的有广州南面的河南茶、东边的罗浮茶、西边的西樵山茶和北边花县(花都市旧称)的陈茶、丹竹坝茶等,其中丹竹坝茶就在梯面镇内。”

刚刚采摘的新鲜茶叶。

“茶,长久以来都是梯面的特产之一,自古以来梯面老百姓就有种茶和饮茶的习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梯面茶其质之优,产量之大,远近闻名,销往国内外。当时的花县就有10多间茶庄专门收购梯面茶叶供出口之用,由于买卖大宗,特设立一把公共茶枰,每交易白银一两,即扣除枰银三分,此公枰每年投标白银千元。按照当时购买力来算,等同于一斤上等细茶可换30斤大米,非常珍贵。那时候梯面年产上等细茶50吨以上,茶的收入占整个镇经济总收入50%。”

村民在采摘茶叶。

“鼎盛时期,梯面有茶园万余亩,遍布在所有居民区周围的山头,有‘十窝九岭都是茶’的美誉。当时的梯面还诞生了不少种茶专业户,少者三四十亩多者六七十亩,专门请工人摘制。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当地农民逐渐弃种、弃管,茶园荒废,这一特产在世人眼中渐渐消失。”相关工作人员叹息道。

“后面一段路车开不上去,需要爬山。”在一道小溪前,记者下车和相关工作人员一道徒步而上。虽然是炎炎夏日,空中没有一丝云,但是走在大山之中却感受不到异常的炎热,层层树林包裹之下,一呼一吸都伴随着新鲜的空气,让整个人的精气神都提升不少。

探访重新发现村民铺就“致富路”

梯面红山村茅輋原生态古茶园消失已久,是如何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的?这多亏了梯面客家嫂党支部书记吴展红。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吴展红在红山村兢兢业业服务了十几年,对于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本次探访,吴展红也是一早就在山下等候,陪同记者步行上山。


吴展红在讲述古茶树的特征品种。

对于记者的疑问,吴书记腼腆地笑了笑,然后说道:“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发现,那是2020年,当时我担任红山村第一书记,在一次走访入户调研时,村民热情地拿出自家制作的茶叶泡茶给我品尝,在入口的一瞬间,我顿时觉得这茶跟日常我们喝的完全不同,喝起来丝丝甘甜,浓厚香醇,足韵悠长,喝完让人感觉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于是我现场询问村民茶的来源,村民告诉我这些茶叶是在茅輋大山里的百年老山茶树上采摘下来制作而成,当地人称为‘老茶婆’。当时我立刻意识到这种茶可能会具备一定的养生和开发价值,就向镇党委有关领导做了汇报,他们非常重视,特意指示我们尽快开发出来。”

记者展示刚刚采摘的芽头。

“在各方的努力下,我们初步估算茅輋的茶树种植面积有一千多亩。截至目前我们已在茅輋村六处山岭初步清理出古茶园620亩,开发了六个采茶点。据茶叶专家现场考察后研究论证,在茅輋当地有百年以上毛叶茶、清桂大叶和广州青(紫)小叶三大本土品种,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到茶园了!看,这颗茶树树干粗壮,应该有百年历史。”“这颗茶树分枝较多,应该是砍摘多次”……一路上,吴书记如数家珍,给记者一一介绍路上所见到的各种古茶树。这里的古茶树粗大壮硕,部分高达数十米。站在高处望去,只见山坡上耸立一棵棵青翠欲滴的古茶树,有的枝繁叶茂连成一片,有的零零散散“点缀”在树丛间,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古茶树身上都被工作人员系上了亮眼的红丝带,方便后续进行更好的保护和研究。

王金全在介绍古茶树。

要想富,先修路。看着脚下用小石子稀稀疏疏铺起来的崎岖小路,记者不禁问道:“这条路感觉刚刚做好,是怎么来的呢?”63岁茅輋村村民王金全自豪得说道:“我们村民自己动手铺起来的。”为了响应政府开发古茶园的号召,茅輋村村民立刻行动起来,每日早上背起干粮进入大山,通过一下一下挥舞锄头,最终在大山深处开辟了这条通往茶园的“致富”路。

打造科研产业创意园让古茶园焕发新生

“这是近年来首次在广州市发现如此数量巨大、类型丰富的古茶园,急需加以开发和保护。”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红茶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资源与育种研究室主任吴华玲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吴华玲(右一)和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同事考察古茶园。

“从2021年11月开始至2022年春,我们团队先后4次深入茅輋大山深处,进行古茶园实地考察。初步判定该地区的茶树资源种类包括:清桂大叶、广州青心小叶、广州紫心小叶、毛叶茶、类金花茶等,茶树资源类型丰富,堪称‘广州瑰宝’。”吴华玲说道。

4月22日是全民饮茶日,花都区茶文化促进会等五家茶叶组织开展“广州红山名茶”首场推介会,主要介绍红山茅輋茶叶制成的白茶(银针)、绿茶、红茶、乌龙。其中第六山头白茶毛叶茶芽头肥硕秀丽,白毫贴披,色如象牙,形如玉兰;热香如入森林幽谷,兰气清芳,如兰如奶,壶底喷香持久宜人,十分愉悦;汤色亮白如泉如琼,滋味清甜醇厚、甘甜润喉、饱满,兰香清长、奶甜毫香显,甜醇甘凉饱,叶底肥嫩匀齐如兰。总评达到国家级名茶,总分96分,极具开发品饮价值。

但是长久以来,由于保护不够、茶园管理落后、茶叶加工技术落后、缺乏响亮的茶叶品牌等诸多原因,茅輋仍然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花都旅游资源丰富,但却未能融合古茶园。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古茶园、走进古茶园,如何在保护古茶园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效利用,这也是后续工作研究的重点。”吴华玲表示。

开发古茶树旅游线路、复壮濒危古茶树资源、新建部分生态观光园、筛选优异茶树新品种……当前,红山村正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力谋划建设茅輋古茶园科研产业创意园,紧紧围绕茶叶核心产业,做优茶叶生产、做强加工流通、强化科技支撑、拓展农业功能,实现茶科技、茶文化、茶产业三产融合发展,实现花都乡村振兴,打响广州茶叶知名品牌,再次创造花都茶叶的辉煌历史。

“这是属于广州自己的古茶园,环境优美,从市区坐车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坐在小溪旁,摆上茶具和桌椅,就着清澈的泉水泡上一壶香醇的茅輋古茶,足以让你远离都市喧嚣,感受世外桃源的诗意与美好。欢迎更多的街坊朋友来这里游玩、赏茶、品茶。”吴展红说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董业衡 耿旭静 通讯员 花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邱伟荣 通讯员 花宣

来源:大洋网讯,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6万亩!水城区夏秋茶吐“新芽”,绿了荒山富了民!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